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幸福課程》〈第一講:什麼是正向心理學〉


幸福課1-什麼是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1- Tal Ben-Shahar


幸福課程-正向心理學,第1講。
主講:塔爾博士Tal Ben-Shahar。

塔爾博士被譽為哈佛大學「最受歡迎講師」及「人生導師」.
在這門課程中,教大家如何把快樂帶到生活中Bringing Happiness to Life。

「快樂是由我們的精神狀態而定,而不是社會地會或銀行存款」。
第一節課是概說,包括:正向心理學的起源,以及安靜及內省的重要。
講師舉米開朗基羅談到大衛雕像的例子,說明本節課程的精髓就是:鑿掉阻礙我們潛能的限­制、鑿掉對失敗的恐懼,以及傷害我們的完美主義等等。

人生到底應該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講師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許多學生向學校反映,本門課「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主講人TalBen Shahar:哈佛大學心理學講師,(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

(本影片轉載自網易公開課頻道-《哈佛大学:幸福课》系列
http://v.163.com/special/positivepsychology/

共23講,影片可到這裡下載:
http://download.v.163.com/dl/open/00DL0QDR0QDS0QHQ.html




〈講詞摘記〉

哈佛大學Tal教授《幸福課》01:什麼是正向心理學

◎東山高中/沈承逸 整理/20130830


01、享受安靜,課堂上的安靜時段(練習時間),停止課程,進行內省。

02、真正的學習階段是──當你嘗試分辨什麼才是重要的、什麼捨棄、什麼保留時,這些發生在經歷之後,進行安靜自省時。

03、麻省理工兩位教授的老鼠實驗研究,他們的研究證實了「練習時間」的重要性,開始內省的時間。他們在老鼠處在迷宮中及脫離迷宮後,分別對牠們進行了腦掃描,實驗結果表明,當某種經歷正在進行時,即老鼠進行迷宮時,真正的學習階段是當你嘗試分辨什麼才是重要的、什麼捨棄、什麼保留時,這些發生在經歷之後,進行安靜的自省時。

04、他們的實驗表明,連接不斷反覆進入迷宮的老鼠,比進行一次迷宮後、稍事放鬆、來點小酒的老鼠,學到的少得多。經歷、享受安靜。

05、他們認為:重現可能形成一種學習記憶機制,包括學習、理解、記憶、保留,當我們思考時,我們重放素材時,更容易保留、記住之前的經歷。這告訴我們休息(練習時間,停止課程,進行內省)的重要性。

06Parker Palmer在他的教學著作《教學的勇氣》提到以下一段話:語言不是教學的唯一媒介,安靜同樣可以進行教育。安靜讓我們有機會反省我們所說所聞。在真正的教育中,安靜為學生進行內省提供可靠的環境,是一種最深層次的學習媒介。而安靜恰恰是我們文化所缺失的。《萬里任禪遊》作者Robert M Pirsig寫過另一本書《尋找萊拉》,這本書是對印第安人的人類學研究,將他們的文化與美國傳承的歐洲文化進行對比,兩種文化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印第安人崇尚安靜,他發現和印第安人坐在一起,他們圍坐在篝火邊兩三個小時,一句話也沒說,只是坐在那裡,看著對方,微笑,享受美好時光,內省,就這樣幾個小時。他指出,在我們文化中沉默,讓人不適,我們試圖打破沉默。這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差異,我們為缺乏安靜付出了代價,其中涉及了戀愛、美德與道德,以及快樂與幸福感。

07、下面介紹一下積極心理學的背景,他如何誕生,這門課如何誕生。從很多方面來說,積極心理學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物和衍生,人本主義心理學本質上是,對當時各種心理學派系的不同意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稱之為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為什麼是「第三勢力」?第一勢力是「行為主義」;第二勢力是「精神分析學」;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對前兩者的異議出現。

08、首先是對行為主義的異議,行為主義認為人的主體性,認為人是一個行為的集合,如同被擊打而四處滾動的撞球,被增強、獎懲驅動。而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我們不只是被擊打的撞球,我們有精神、有靈魂,我們有重要的認知與思想,不能只靠行為觀察、改善人生。

09、然後是第二勢力的精神分析學,精神分析學主要通過潛意識分析,它決定你的理解,決定如何改善生活,還有防衛機制、人類本能論、神經官能症(neurosis),如果你理解這些黑暗勢力,就能更好地處理生活,了解並改善生活品質。但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類不止如此,不僅僅是生理本能,不僅僅是神經官能症,不僅僅是牛頓學說世界裡的撞球,我們要重視人的本質,給予人更多的自尊和自由。

10、但有一個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缺少嚴謹的方法論,但它引入了許多精彩的理念,對於幸福感的研究、樂觀主義的研究、善良、道德、美德、愛、兩性關係、巔峰體驗、自我實現、移情……這些概念都會在課程中探討。

11、它(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認識論並不嚴謹,如何形成理念、如何學習。所以在很多方面不完全,但大部分成為了自助運動(self-hearth movement)。有趣、有益、重要的理念,意圖當然是好的,但就某種程度上,缺乏學術嚴謹性,所以它在學術上影響很小,所以很少有大學開設人本主義心理學,幾乎沒有,所以本質上成為了新紀元(New Age)運動。但是,我們很快會了解到人本主義心理學孕育了積極心理學。

12、祖父祖母級的學者:
Abraham Maslow,他在1954年提出人本主義心理學,寫了一章〈為了積極心理學〉,其中提到我們需要研究:善良、美德、快樂與樂觀,可以說這是超前於他那個時代的。

Karen Horney,她最初是精神分析學者,學習佛洛伊德的理論,意識到佛洛伊德過於注重消極面:神經官能症、精神病,她認為還必須關注影想人類生命體的東西,我們需要研究、培養那些好的品質,因為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反而向人本主義靠近了,並由此產生了積極心理學。

Aaron Antonovsky,提出了關注健康的理念,引進了新觀念,他個人創造的新詞:「salutogenesis」(健康本源學:健康的起源),由兩部分組成saluto健康,genesis起源,這是病理學常規模型的替代模型。也就是說 除了研究病理學,無論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還需要研究健康的起源,這也是預防醫學關注的,這在1970年代是一個全新的理念。

13、父輩級的學者:
Martin Seligman,被認為是積極心理學之父,與一群學者在1998年確立此一領域。和Maslow一樣,也是美國心理協會會長,他任職期間的首要任務,是實現兩個目標:
第一,讓學院式心理學變得通俗,也就是說連接起象牙塔與普羅大眾。
第二,引進一個積極的心理學,需要著眼於有用的東西,而不僅僅是研究抑鬱、焦慮、精神分裂、神經官能症,還需要關注愛、兩性關係、自尊、動機、恢復(resilience)及幸福感。他提出了這些理念,從那時起便蓬勃發展起來。

Philip Stone

14、這門課不光是傳授信息,而且是關於如何變形(transformation),如今大多數的教育都只是傳達信息。什麼是「信息」?比如有一個容器(form),也就是我們的思想。信息就是接收數據、接收科學、接收信息,儲存到容器裡,等容器填滿了,我們就畢業了,信息越多越好。

15、這還不夠!因為信息無法決定我們的幸福感、我們的成功、自尊、動機層次(motivational level
、兩性關係及其品質。光有信息還不夠,變形(transformation)則是把容器(form)的形狀改變,「trans」即是改變,「form」即形狀,改變形狀,這就是變形。

16、接收信息、關注信息本身是不夠的。聽聽這個例子:你去參加運動會,目標是進入前三名,獲得獎牌,但是只獲得第八名,你會如何分析、如何解讀?太糟糕了,我徹底失敗了,你灰心喪志、感到無力。但從另一角度看,同樣的比賽,你期望獲得前三,但只得到第八,你可以解讀為「我學到了什麼?我還需要更努力地訓練」,你會更有動力,從經驗中學習。也就是說,同樣的客觀信息:「我是第八名,我目標前三」,同樣的信息,截然不同的解讀,一個認為是災難,另一個則當成機遇;一個讓人失去動力,一個增加動力。

17、還有一個很普遍的例子,世界各地很多人似乎擁有了一切,人生順利、生活富足,但仍舊不快樂;而另一些人擁有的不多,但從未中斷、從未停止享受人生。還有相反的情況,擁有一切的人,充滿感恩、享受生活,生活窘迫的人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18、也就是說,重要的不僅僅是獲得了什麼信息,還有是何形狀,如何解讀、如何理解、關注的重點,這就是由容器的形狀所決定的。這是我在本科生階段所認識到的,表面上課,我擁有了一切,體育運動、學術、社交都很成功,但我對生命的理解、關注和解讀並不正面,我不快樂。

19、通常解讀比信息更重要,快樂由我們的精神狀態而定,而不是社會地位或銀行存款。所以需要變形,這對建立幸福感來說很重要。

20、所以我們在實際操作時,不會傳達過多信息方面的東西,而是挖掘更多東西,不是聯想意義上的,而是學術意義上的,也就是說,我們要挖掘自身潛能,這種潛能一直存在,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或者被其他東西掩蓋了,我們要發現利用它,以便關注它,以便理解它。

21、比如米開朗基羅,曾經有一個記者問米開朗基羅:
「您是如何創造出《大衛》這件巨作的?」
「很簡單,我去了趟採石場,看見一塊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衛,我只要鑿去多餘的石頭,只留下有用的,大衛就誕生了。」

22、鑿去多餘的石塊,也就是擺脫限制、阻礙,或者對失敗的恐懼,這些東西在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但如今卻出現在我們大多數人身上,要鑿除削弱、傷害我們的完美主義,鑿除勝利的能力,因為我們可能害怕勝利,可能對生命中一些東西感到內疚,這些都會反過來限制我們。也許甚至還要鑿除兩性關係中的限制,這些就是本課程中主要的內容。

23、「做減法比做加法讓靈魂成長得更快」,包括除去那些阻礙我們發揮潛能的限制,因為我們的潛能是天生的,無論是上帝的賜與或是進化產生的,但是漸漸地受到外部文化壓力,像多餘的石料一樣,把我們禁錮起來了。

24、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即信息(knowledge is about information),道即變形(wisdom is about transformation

25、能夠給讀者傳授些積極心理學建議嗎?於是我談到了一些熱門話題:感恩、體育鍛鍊、花時間經營愛情、休息、簡化。記者打斷了我說:那些事情的重要性,我明白,但這些我們的讀者都已經知道了,我想要的是積極心理學造成轟動的因素,能讓我意外的東西,能否告訴我們的讀者?

26、我想了一下這個問題,然後意識到根本沒有什麼驚奇可言,所謂的轟動之處就是沒有轟動之處,因為沒有經過轉變,快速見效的說法都是國王的新衣,是不存在的,是過高的承諾和過低的兌現。生活、令人滿意的生活、豐富的生活包括了起起落落,包括了痛苦和再次振作,包括了失敗和再次奮鬥,它包括了成功和慶祝成功,勝利和失敗、起起和落落,而不是關乎一個秘密,一個能讓人過上幸福生活的令人驚奇的訣竅。

27、而你們將在本課程中學到的許多東西,都是你們之前聽說過的,也許對你來說沒有什麼新鮮的內容,在你內心深處你已經知道了,你會說這是常識,的確很多都是常識,但是伏爾泰說過「常識並非那麼平常」,特別是應用於實際。課程結束,我不想、我不期待你跑來告訴我「謝謝你教給了我這麼多新東西」,我所希望發生的是你過來跟我說「謝謝你提醒了我一些我熟知的事情」。經常提醒你們記起你們已知的東西,你們內心深處的東西,你們心中的大衛,本課程希望做到的是幫助你們鑿掉一些束縛,不論是哪一種束縛,是阻礙你認識已熟知事物的認知束縛,還是阻礙你從已熟知事物中獲取益處的情緒束縛,抑或是行為束縛。

28、「錯的不是科學的重大發現,有信息永遠比無知強,不管是什麼樣的信息和什麼樣的無知。錯在於信息背後的信念,認為信息會改變世界的信念,但它不會。」

29、外在是指信息,內在是指轉變、形態的改變。

30、教育的功能和目標、人的目標、人性的目標,只要人還是被關注的目標,從根本上是一個人的自我實現,完全成為一個人,達到人類或者是特定的某個個人能達到的最高高度。通俗點講,就是幫助一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Be all you can be.

31現在這對於你們許多人來說這種方式似乎很天真、很理想主義,並不天真,但理想主義;我們會談到和討論理想主義和保持理想主義的重要。

32、本課程不是提供關於美好生活和幸福的答案的,是關於辨識正確的問題。聖經如是說:「問過之後便有收穫」。本課程就是我認為的教育的宗旨,也就是對信息和轉變的探索,必須由一個問題開始,「探索(quest)」、「問題(question)」這兩者在詞源上有所關聯並非巧合,問題創造了現實,問題十分重要。

33Peter Drucker20世紀最重要的管理學學者)說:「在管理決策中最常見的錯誤來源,是強調找到正確答案而非正確的問題。」他說最大的錯誤是沒有問正確的問題,這也是在研究中潛在的最大錯誤,這也是在應用中最大的錯誤,沒有問正確的問題,不論是在管理組織,或是在管理我們的生活。

34、提到教育時,關注問題很重要,而不是較不重要。教育家Neil Postman曾說:「孩子進校時像問號而畢業時像句號。」我的希望是本課程培養的問號要比句號多。再一次,這是關於鑿掉多餘石頭的,因為作為孩子,我們永遠都在問問題,我們永遠都很好奇。
35、因為當你還小的時候,你的未來在上面,你所要的一切都在上面,你的生活都在上面(wait uphold upshut upclean upstay up);父母當然剛好相反,一切都在下面(just calm downslow downsit downput that down)。

36、所以孩子們的這種好奇、這種尋找、這種開放的心態是與封閉相反的。我希望在本課程中會產生這種觀念。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讓一個人可以連續發問。

37John Carter(哈佛商學院的領導管理學教授),1972年來到哈佛,做了老師並開始關注哈佛的課程,從1973年起一直關注了20MBA課程,他想盡可能收集所有關於這門課的信息,20年後,90年代初當這個研究結束時,他發現這些學生都極其成功,但在這群極其成功的哈佛MBA裡,他發現有一小部分人是格外成功的,比其他人要更成功,格外的成功。

38、為何MBA中有一小部分人格外成功,其他人也非常成功,但沒那一小組人那麼成功,不是他們的智商,智商對導致他們長期成功的因素沒有影響;不是他們在念MAB之前的出身,他們做的事和這一點關係都沒有。只有2件事會決定誰會成為格外成功的人:
第一,是那部分人真的相信自己,他們認為自己能做到,他們有目的,他們有動力,也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他們認為「我會做到,我會成功」。這是第一件事──自信。
第二,他們一直在問問題,他們一直處於好奇的狀態,他們一直在尋找、有開放的心態,想要更了解世界,他們沒有說「我現在有了MBA學位,就行了,我知道夠多了。」他們是終身的學習者,他們一直在問問題。
這兩個區別性的特質導致了格外成功和成功的人之間的差異。

39、那個指引了我的問題,不論是寫書,開是開設這門課程,還是被我所稱的「問題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能幫助自己和他人、個人、群體和社會變得更幸福?」注意這不是關於幫助我們自己和他人變得幸福,而是關於變得更幸福。

40、「Tal,你幸福嗎?」我真的無法回答那個問題,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我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幸福?是和別人比較?是不是存在一個點,超過之後就變得幸福了?幸福不是二進制的非此即彼、01、要嘛幸福要嘛不幸福,幸福存在於一個連續統一體,所以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今天是否比我15年前剛開始關注追求幸福時更幸福?」15年後我當然希望自己能比今天幸福,幸福是終身的追求,希望本課程是這種追求的一部分,但只是一部分,你們不會在課結束時幸福,希望你們能比現在幸福。

41、很多人在聽有關自尊的講座時,他們會想到「我的自尊是較強的還是較弱的」,問題是「我如何能提高我的自尊」,我健康的自尊而當然不是自戀。我怎樣才能變得幸福,那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42、達賴喇嘛:我們對文化差異的關注太多了,不是因為沒有文化差異,當然有而且很重要,但文化共同性要比差異多,而我們不應該無視這些共同性。

43、如果我是本科生,我會想上些什麼?如果我坐在這,什麼能讓我更幸福?

44、去看你自己的內心,研究你自己,越是個人的東西,越普遍。Maslow:「我們必須記住對每一個人深層本性的認識同時也是對普遍人類本性的認識。」

45、了解、研究、反思自己的人,對別人做出過分的行為、不道德的行為,會相對較少。因為當我們看到自己深層本性時,我們看到的是普遍的本性,我們所有人之間的共性,不要忽視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的普遍性。


46、它需要的努力是一種應用的努力,努力把它應用到你的生活裡,努力把行為的實際改變帶入你的生活。Peter Drucker享年94歲,在他生命的最後當他頭腦百分百清醒時,活動和參加組織活動對他來說更加困難了,於是他邀請想諮詢他問題的人、想跟他學習的人來他家,有國家總統、總理、前500大企業的CEO和他一起過週末,而星期五每一次的聚會都是這樣開始的,對每一位在場世界級的領袖,他說「星期一我不想聽到你們說這個週末有多美好,星期一我想聽到你們跟我說你們做了些什麼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