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幸福課程》〈第二講:為何要學習正向心理學〉



幸福課02-為何要學習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2- Tal Ben-Shahar


幸福課程-正向心理學,第2講
主講:塔爾博士Tal Ben-Shahar/哈佛大學心理學講師(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

塔爾博士被譽為哈佛大學「最受歡迎講師」及「人生導師」
在這門課程中,教大家如何把快樂帶到生活中Bringing Happiness to Life。

人生到底應該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講師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本影片轉載自網易公開課頻道-《哈佛大学:幸福课》系列
http://v.163.com/special/positivepsychology/

共23講,影片可到這裡下載:
http://download.v.163.com/dl/open/00DL0QDR0QDS0QHQ.html


〈講詞摘記〉

哈佛大學Tal教授《幸福課》02:什麼是正向心理學

◎東山高中/沈承逸 整理/20130908


01、也就是你會思考、能夠融入你的生活的想法和事情嗎?                      

02、也就是某種方式、某種工具、某種觀點是否適合你,並不是你聽到的所有的觀點都適合你,每種研究,以及你運用的每種介入方法,你在生活中將會運用介入方法,不管是做善舉,還是表達感激,還是體育鍛煉,還是寫日記,這些事你在整個學期裡都要做,然而不是一切都適合你,你將會接觸它、嘗試它,然後你將作出決定,「對,我想把它融入到生活中」或者「不,它對我沒什麼意義」,所以記住這一點很重要,我所說的一切都有研究論證,但是研究沒有說它適合所有人,它說這對於大多數人或者對於很多人都有作用或者正在起作用,所以你要積極參與到課程中,而非某種學說的被動接受者,鑑別哪些東西適合你,我敢說並非不是一切東西都適合你,但是有很多東西會適合你。

03、回應報告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有趣而好玩的活動,它不會評分,它讓你去思考,並通過它們去成長。

04、我當時看著哈佛,看著美麗的河流,四周靜悄悄,週五午夜之後沒有多少車輛,我情不自禁地想,如果情況真的很嚴重呢?他們為什麼半夜叫我去醫院,還指定是Beth Israel醫院?一定是出了很嚴重的問題,我開始思考:如果我只剩一年時間呢?我在這一年裡會做什麼?我變得非常傷心,因為我看不到David長大,我以後再也不會有孩子;我變得十分憂鬱悲傷。

05、然後我問我自己,在職業上,我在最後一年想做什麼?我知道在生活上我要做什麼,我會用所有時間和家人一起度過,但是在職業上,這一年我想完成什麼?。

06、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要留下一個系列課程,一個向人們介紹積極心理學的系列課程。我到醫院後再做一些進一步的檢查,結果是沒什麼嚴重情況。我要和你們討論的是,為什麼對我最重要的事情,那時和現在都是如此,就是留下一系列關於積極心理學的課程,向你們介紹這個奇妙的領域?為什麼是積極心理學?為什麼是這個領域?為什麼不只是研究社會心理學或臨床心理學的幸福?為什麼世界上這麼多學者,都在研究積極心理學這個概念?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

072000年霍普學院的David Myers做了一項研究,他做了心理學概念方面的研究,他研究的是「消極研究」和「積極研究」之間的比率,這是他研究成果,從1967年到2000年,這是積極心理學的形成期,他發現在這33年裡有5000篇文章研究憤怒,超過41000篇文章研究焦慮,還有超過50000篇研究抑鬱;然後他看看積極的概念、積極的研究,他尋找關於快樂的研究,他僅僅找到了415篇研究,他尋找關於幸福的研究,他發現在33年裡有接近2000篇文章研究幸福,生活滿意度研究最多,超過2500篇研究文章。但是你看看消極研究和積極研究的對比,你得到的比率是211

08、那些研究主要集中於不起作用的東西上,大部分都是這樣,而且這也不是新現象,這是Abraham Maslow寫的一些東西,他在1945年談到過這種現象:「心理學這一學科對於消極方面的研究,遠比對於積極方面的研究成功,它向我們展示了人類的短處、他的缺點、他的過失,但很少談到他的潛能、他的長處,他的實際願望或精神高度,好像心理學自願固步自封,讓自己僅限於研究黑暗低劣的一半。」

09、那麼,心理學研究什麼?學心理學的人可能會說,我們大量地研究偏見、抑鬱和焦慮,我們大量地研究相似性,我們大量地研究判斷錯誤和過失。我覺得這個領域需要幫助。

10、但問題是這是正確的比喻嗎?我們應該這樣去看待它嗎?從個人角度來看是這樣,它不健康,但是它從多個角度反映了現實,因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抑鬱症、焦慮症,東西南北、世界各地。現在抑鬱症的人數比1960年代多了十倍,有部分的原因是人們的意識程度高了,我們對抑鬱症的診斷更准確,但這並非全部原因,還因為抑鬱症在客觀上增加了,其中的一種跡象──就是最客觀的「診斷」,不幸的是就是「自殺」;自殺人數在全世界明顯上升,不僅是在美國。

11、現在抑鬱症人口的平均年齡小於15歲,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了「信息高速公路」,通常來說他們都沒有準備好,他們無法效地對應它。所以當我們看到這個數據,我們認為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幫助人們,克服抑鬱症、焦慮,還要有更多的研積關於極心理學,不是要只研究它,根本不是,而是讓211的天平偏移一點。

12、有一篇2004年的研究文章,這篇文章裡說,經過他們六個月的研究,哈佛大學八成的學生在過去一年,都經歷過抑鬱期,我們說的不是大多數人一天裡經常出現的情緒起伏,我們說的是抑鬱,它會持續一段時間。根據這份研究,47%的哈佛學生在過去一年,經歷過無法正常學習的抑鬱期,
他們無法無法出門,他們要痛苦地度日。人們看到這個數據時會說:「當然了,我們要努力研究精神病理學」。這種情況各校園都有,而不僅僅是哈佛。

13、另一份發表在高級學術期刊的研究表示,全國45%的美國大學生,經歷過無法正常學習的抑鬱期。這是一個全國性的現象,這份研究表示,全國94%的大學生,因為他們必須要做的事而不堪負重。這本應該是我們一生中最美好的四年,事情不對勁,不僅是美國才有這種現象。越來越多的焦慮、抑鬱、精神混亂、自殺率的上升,許多國家都是如此。所以這是全球流行病。

14、為什麼我們也要集中研究積極心理學,我要說三個為什麼該這樣做的理由:首先,研究有用的東西至關重要,因為有用的或者集中研究的會成為現實,如果我們集中研究起作用的,它就會在世界起更大的作用,在我們身上以及人際關係上起更大作用。其次,為什麼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領域的研究學科是很重要的,這是因為快樂,並非只是對痛苦的否定,擺脫我正在經歷的──抑鬱或者焦慮並不意味著我同時就變得快樂了,情況並非是這樣,問題不會這樣被解決。最後,預防在今天來說非常重要,預防困苦最有效的方法,不管是抑鬱還是焦慮,實際上是通過專注於培養積極心態。以上這三個原因表明我們需要積極心理學。

15、我從專注於有效方法的重要性開始。在《積極心理學手冊》的序言裡:「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促成一種變化,讓心理學從只關注補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時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請留意他說的是「同時」,他沒有說專門,甚至沒有說主要。

16、問題是「如何專注於研究有效的東西?」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我們提出的問題本身。舉例,為什麼高危地區退學、犯罪、少女懷孕的比例這麼高?他們投入大量金錢、資源、人力,得到的結論是需要更好的教育、更好的醫療、更好的教育,但實際上這些地方獲得改善的情況卻非常少。為什麼?

17、經過許多心理學家的努力,後來他們不去問為什麼這些人會失敗?積極心理學家開始問是什麼讓某些人成功了?即便面對的是不理想的環境?也許是有很多人失敗了,但不並非所有人,有些人成功了,而且非常成功。心理學家們此時便開始問,為什麼他們如此成功?這才是至關重要。

18、心理學家們開始識別這些人的各種因素以及各個方面,並深入分析他們,他們開始研究這些成功的人,並識別出各種因素,然後透過研究想出介入的方法。突然間結果出來了,這僅僅是基於一個簡單的問題──適應力。

19、研究適應力時,它的定義是這樣:一種現象,特徵是積極適應的模式,即使是面對非常不利或危險的環境,這些成功的孩子最終成功了,他們都具有適應力。一開始他們研究時,他們認為這些孩子一定很優秀,是不可模仿的,但實際上這些是普通的孩子,他們性格普通,但成就非凡。

20、這些孩子都很樂觀,不是那種不切實際的盲目樂觀,而是樂觀地相信,事情會被圓滿地解決。他們的樂觀在於「好吧,也許這次不會成功,它以後會成功的」、「我從剛發生的事學到了東西」,他們對生活有信心,認為它有意義,有時它是宗教信仰,但卻不總是這樣,這種信仰是做他們相信的事,他們其中有很多人都是理想主義者,我們課堂上常會討論的主題就是理想主義,就是現實主義,因為我們的內心需要理想主義,所以這些孩子有「意義感」。

21、除了信心以及「意義感」(sense of meaning),利社會行為、幫助他人、從無助轉變到有益,它們都非常重要,我們要討論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幫助別人的意義」,它不但幫助別人,它還會幫助自己,我們便進入了自助和助他人的上升式螺旋裡,循環反復,所以他們都是利社會者,他們都在幫助別人;他們的眼光集中在自己的長處上,而不是缺點,他們不忽視自己的缺點,但他們會問:我真正擅長的是什麼?認清長處,他們為自己設立目標,他們面向未來,他們不但思考事情現在有多糟糕,同時也在思考五年後、十年後的目標,我們會用三節課談設立目標,這是適應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2、這門課的目標之一,就是你會認清自己的長處,不管是透過線上測試,透過回應報告,透過小組學習,還是透過閱讀,你都會思考它,認清長處。

23、他們有一個榜樣,他們會說:「我想像他/她那樣」,榜樣可能是老師、親戚朋友,有時候是一個歷史人物或小說的人物,一個他們可以效仿的人,榜樣給予他們力量,給他們方向感;最後,最重要的就是他們不單打獨鬥,他們有社會的支持,他們不會說:「我可以做到,可以自己做」,他們說:「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請求幫助」因為那確實需要某種能力(社交、協調、人際能力);還有承認弱點的勇氣,承認有某種需要的勇氣。

24、想想,你在哈佛,在生活中你有這些東西嗎?如果沒有,你可以培養這些。

25、社會支持至關重要,是適應力最重要的一點,社會支持重要的一點就是找到適合的人,那些你向他們請求幫助,便會給予回應的人。

26、想想一個問題的力量,想想一個問題帶來的結果,數十年間,很多可以得到幫助的人沒有得到,因為沒有提出正確的問題,只有專注於積極的問題被提出來後。問題產生現實,現實創造可能性,一個問題引起一場探索。

27、研究疾病很重要,但研究健康的人也同樣重要,看看他們為什麼會如此健康。哈佛大學是個壓力非常大的學校,但是有些人卻能走完它,表現優秀,茁壯成長,他們也經歷起起伏伏,我們都是這樣,但總體上,他們的經歷更積極更快樂,他們是如何做到的?為什麼?我們要研究這個,這樣我就能了解健康的本源。

28、那些熟悉科學史的人都知道重要的進步,伴隨著新問題的形成而來,問題才是突破點,答案來之不易。但重要的是新問題,有益健康問題,也就是我正向你傳播的,是一個極新穎的問題,它推動新模式的形成,以幫助我們了解健康和疾病,它對研究人員和醫生有著重要意義,生物學家和社會學家也是如此。

29、【練習1】螢幕上總共有幾個幾何圖形?時鐘指的是幾點?巴士上有幾個小孩?最左邊的圖形主要是什麼顏色?
問題在於我問了你們某個特定的問題,那個問題讓你注意現實的某一部分,這是好事,因為如果我們總是專注於一切事情,那就不是件好事,每種噪音都會讓我們分心,所有物體運動都會讓我們分心,所以我們能集中注意力是件好事;但是我們也要記得,這種集中精神的能力帶來的後果,卻不總是好事或者有益的。因為在你們看來,巴士上沒有小孩,在你們看來,上面只有幾何圖形,換句話說,我的問題給你們大多數人製造了一種特定的現實,一種只有幾何圖形,巴士上沒有小孩的現實。

30、這有著非常重要的含義,想想這個問題,蜜月旅行過後,夫妻間問題最大的是什麼?他們度過蜜月之後,不管是一個月,一年還是兩年,那段時期後他們會開始問什麼問題?「怎麼回事?有什麼問題?我們怎麼去改善關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非常重要,但如果這是我們所問的,唯一一些問題,那麼我們看到的也只有這件事,我們能看到的只是我們的不足,出了差錯的事情,需要去改善的事情,我伴侶的缺點,我們關係的缺點,如果我只是問「什麼出了差錯」、「怎麼回事,我要改善什麼」,重申一次,我們不需要去掉這些問題,它們很重要,但如果他們是唯一的問題,而通常他們確實是被提出或主要提出的問題,那麼在這對夫婦看來,不是客觀上,他們的關係裡沒有好的事物,就像在你們看來,巴士上沒有小孩,雖然他們就在你們面前盯著你,但是他們不存在,或者從個人角度思考它。

31、這非常重要,我們問最多的問題是,大多數人最經常問自己的是什麼問題?大多數人都會問自己,我的弱點是什麼?我要改善什麼?通常排除了,我的長處是什麼?我擅長於什麼?如果我們問自己的唯一問題是「我的缺點,我的不足是什麼」,那麼我們能看到的只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在我們看來,好的東西、我們的長處、熱情、美德,我們身上的美好事物並不存在,

32、一個主要關注缺點的人,看不到、也不欣賞他們的長處、熱情、他們的美德的人,一個這樣的人會有很高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快樂嗎?我們還奇怪,為什麼這麼多婚姻會失敗?我們還奇怪為什麼抑鬱、焦慮,以及自尊心低落的情況增加了這麼多?

33、問題產生了現實,我們所問的問題通常決定了我們追求的東西,我們會走的道路,我們會過的生活,不管是從個人來說,從人際關係方面來說,從組織方面來說都是這樣。我知道你們很多將來都是要當顧問的,顧問最經常問的問題是什麼?他們首次見到客戶問的問題是什麼?「有什麼問題?有什麼需要改善的?有什麼缺點需要改正的?」再說一次,他們是很重要的問題,但如果你只問這些問題,那麼你就忽視這個機構的優勢及美德,你所做的只是讓他們失去活力,你在讓公司慢慢地變弱,欣賞起作用的東西也同樣重要,不管是機構、人際關係還是個人,欣賞好的事物非常重要。

34、看看「Appreciate」這個詞,它有兩個意思,其一就是為某事感謝,而不是認為某事理所當然,我們不應該把長處、成功看作理所當然,我們不應把別人看作理所當然。但「Appreciate」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增值,錢在銀行裡會增值,經濟會增長,當我們感謝好的東西,好的東西便會增值,它會增長;不幸的是,反過來也是成立的,當我們不感激好的東西,把它看作理所當然,好的東西會貶值,那就是大多數婚姻蜜月期後發生的情況,那就是發生在多數人身上的情況。

35、我們會看到要尋找的東西,錯失不去尋找的東西,雖然它在那裡。我們的閱歷,被我們的關注點深深地影響了。

36、荷馬‧辛普森提到了理解問題的重要性:「現在我們要做幾項測試,這是一台簡單的測謊儀,我會問你幾個問題,你回答是或否,你要老實回答,明白嗎?」「明白。」「碰!」所以第一步是真正理解問題,但是我們理解問題之後,知道我們要問什麼問題也很重要。

37、培養適應力的要事之一,就是要有一個榜樣。

38、父親從小就對她說「Marva,妳將會有所作為,你可以成為一名秘書」他(Marva的父親)之所以說秘書,是因為那就是無形的障礙或者說是有形的障礙,鑑於她的種族背景、性別。Marva她很努力工作,她很聰明,她成功了,她成為了一名秘書。做了幾年後她覺得這不適合她,她真正的熱情在於教書,於是她上夜校,幾年後她取得了教師證書,後來她結婚並和丈夫搬到了芝加哥,任教於那裡的公立學校。她在那裡看到的現實是大量犯罪、毒品氾濫,最重要的是沒有希望;老師們的希望是讓孩子們在學校裡盡可能待久點,為什麼?因為這樣他們就不會十二歲加入街頭幫派,這樣他們就不會接觸毒品、不會犯罪。老師們問:「我們怎樣讓學生待在學校裡久一點?」Marva Collins面對這種現實說「事情將有所改觀」。

39、她教一到四年級,在上課第一天她告訴學生說:「我們要練習自信」,她不斷地重複地說著這則信息,整個學期猶如不斷重播的唱片,最後堅持了整年、幾年,「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你能成功」、「承擔生活的責任」、「停止抱怨」、「停止抱怨政府」、「停止抱怨老師」、「停止抱怨父母」、「成功與否全在你自己」,她持續不斷地重複著這則信息,她對學生們充滿期望,把眼光放在他們的長處和優點上,並加以培養,奇蹟開始發生了,這些被老師認為是「不可教」的學生,到了四年級便可以讀愛默生和莎翁的作品,這些「不可教」的學生在十歲時,便可以做高中的數學。

40、關於Marva Collins的謠言開始傳播,因為她怎麼可能讓這些學生在教室裡待這麼長的時間而其他學生卻想著離開學校,她一定在強迫他們,她受夠謠言中傷了,於是她離開公立學校成立了自己的學校,就在她的廚房,一開始只有四個學生,其中兩個是她的孩子。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學生,她成之為西岸小學,一開始進入這間小學的學生都是從公立學校退學的,Marva Collins是他們成為街頭混混前最後的希望。奇蹟繼續發生,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她不得不搬出去,在芝加哥租了一間小室,冬天寒冷無比,夏天酷熱難當,然而學生們被他們的熱情所驅動,他們繼續學習,奇蹟繼續發生在他們身上,Marva Collins的所有學生,都從小學畢業了,所有學生都上了高中並畢業了,她所有學生最後都上了大學,並從大學畢業。Marva Collins數十年生活困苦,然而她努力平衡收支,畢竟她的學生都無法付學費,但是月繼一月,她熬過去了。

411979年,情況一夜發生了變化,CBS60分鐘》的製片人得知了Marva Collins的故事,並製作了15分鐘的節目,她一夜成名。198011月,新當選的總統雷根打電話給
Marva Collins,請她做他的教育部長,Marva Collins拒絕了邀請,她說:「我太喜歡教書了,我屬於教室。」恰好八年過去了,新當選總統的老布希,再次打電話給Marva Collins,請她做他的教育部長,再一次她說:「我太喜歡教書了,我屬於教室。」1995年一位富裕的慈善家捐贈了數千萬美元給Marva Collins,現在全國都有Marva Collins學校,數千名學生在裡面學習,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名教師前來目睹Marva Collins的奇蹟。今天Marva Collins的學生裡有政治家、商人、律師、醫生,而最多的就是老師,因為他們知道他們老師的功勞。

42Marva Collins的積極學習法,「我想我很聰明,我很特別」我會教每個孩子這樣想,當他們不守規矩的時候,他們的懲罰就是要寫100個原因,說明為什麼他們棒到要做那樣的事,而且他們要按字母順序寫,我很可愛、我很漂亮、我很勇敢,我給他們例子直到他們明白,我令人快樂、我很興奮、我很厲害、我很棒、我是榜樣、我無與倫比、我很熱情、我很可愛、我很重要……,如果他們再犯,他們必須要用另一個同義詞,他們不能再用可愛了。

43、她傳遞的訊息是什麼?首先她本身就是榜樣,她和孩子們學習榜樣,他們讀小說、歷史書,他們讀關於英雄的書、談論英雄的事,他們都認情了誰是榜樣,他們從社區裡挑出榜樣,在家庭裡挑出了榜樣,不斷地這樣做,這就是你培養適應力要做的事。

44、她有著很高的期望,我們要大量練習自信,我們要表現優秀,我們要成功,她有很多期待,她能看到潛力,她欣賞每個人的潛力;停止抱怨別人,承擔自己生活的責任。Marva Collins不是軟弱的人,教室裡的她要求很嚴格,同時她尊重每個人,她不是不切實際地「(讓學生)感覺良好」,我們會不惜一切代價讓他們感覺良好,完全不是,她相信他們,她尊重他們,而且她要求很嚴格,這是領導的重要因素,這是為什麼我提到它是一本好的領導書籍。有很多非常和善的前總裁,他們的主要目標就是和善和受歡迎,完成工作的關鍵、完成事情的關鍵,同時也要尊重他人。

45、她有樂觀精神,「你可以做得很好」,幫助他們為自己和社區設立目標。最後就是從專注缺點到專注優點,來自教育學校的Howard Gardner談到了多元智能,他說:我們要停止問一個學生是否聰明,我們要問這個學生有什麼優點,認清這個學生的優點、長處之後,我們便能欣賞他,當我們欣賞他的時候,優點和那整個人都會增值。假如有一例種子,種子是有潛力的,它會長成花草樹木,假如有一粒種子,它沒有受到灌溉、沒有陽光照耀會怎樣?它會枯萎死去。人類的潛力也是這樣,如果我們不灌溉它,如果我們不照耀它,它會枯萎死去,人際關係也是這樣,如果你不欣賞它的好處,好處就會貶值。

46、假設我的女朋友離開了我,如果我只是被動的受害者,那我只會自憐,為自己感到難過、思考這種情況以及它有多糟糕,我從一個被動受害者變成抱怨者,抱怨之後,我變得沮喪和憤怒,結果呢?很少結果,因為我沉迷於反思和自憐中。我們再反觀積極主動者,首先從定義來看,我會行動,我承擔責任,經歷痛苦後我會到處走走,它很痛,我們下堂課再談談經歷痛苦的重要性,談談允許自己人性化,但是我經歷痛苦後,我會行動,我去能認識他人的地方。我會行動,行動會增加我們的自信,結果是更多的希望和樂觀,就像自我應驗預言課程中所說的,希望和樂觀會變成自我應驗預言,我更容易找到伴侶,我更可能變得開心。

47、重申一次,作為積極主動者,並不意味著不給我們自己時間、空間去讓自己感受痛苦的情感,以及擺脫這種情感,沒錯,我們定會擺脫它,然而,我們要在適合的時間,它可能是現在,可能是一兩天後,去行動、去承擔責任、去做事情,這樣我們對希望和樂觀的自信就會增加

48、「你如何讓它成為一個優秀的小組?」你能做什麼?你能有什麼貢獻?你能帶給小組什麼優勢?而不是抱怨其他同學、組長,你要為小組承擔責任。

49、自尊的六根支柱,其中一根就是自我負責,自尊心強的人會承擔責任。想培養高自尊心、培養自信的人會承擔責任,承擔生活的責任等等。主要一件事就是,明白你必須為生活承擔責任就是理解沒人會來,沒人會來……穿著閃亮鎧甲的騎士不會來帶你到幸福樂園,沒人會來讓你的生活更美好,沒人會來,你為自己的生活負責,獲得自信、自尊、幸福。
「你來了。」「沒錯,但我是來告訴你沒人會來。」
沒人會來,能否最大限度地從這次經歷中獲益全在於你,1504課程、你的小組、你在哈佛的經歷等等,我們作為教師,我們迫不及待想為之創造適合條件。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幸福課程》〈第一講:什麼是正向心理學〉


幸福課1-什麼是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1- Tal Ben-Shahar


幸福課程-正向心理學,第1講。
主講:塔爾博士Tal Ben-Shahar。

塔爾博士被譽為哈佛大學「最受歡迎講師」及「人生導師」.
在這門課程中,教大家如何把快樂帶到生活中Bringing Happiness to Life。

「快樂是由我們的精神狀態而定,而不是社會地會或銀行存款」。
第一節課是概說,包括:正向心理學的起源,以及安靜及內省的重要。
講師舉米開朗基羅談到大衛雕像的例子,說明本節課程的精髓就是:鑿掉阻礙我們潛能的限­制、鑿掉對失敗的恐懼,以及傷害我們的完美主義等等。

人生到底應該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講師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許多學生向學校反映,本門課「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主講人TalBen Shahar:哈佛大學心理學講師,(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

(本影片轉載自網易公開課頻道-《哈佛大学:幸福课》系列
http://v.163.com/special/positivepsychology/

共23講,影片可到這裡下載:
http://download.v.163.com/dl/open/00DL0QDR0QDS0QHQ.html




〈講詞摘記〉

哈佛大學Tal教授《幸福課》01:什麼是正向心理學

◎東山高中/沈承逸 整理/20130830


01、享受安靜,課堂上的安靜時段(練習時間),停止課程,進行內省。

02、真正的學習階段是──當你嘗試分辨什麼才是重要的、什麼捨棄、什麼保留時,這些發生在經歷之後,進行安靜自省時。

03、麻省理工兩位教授的老鼠實驗研究,他們的研究證實了「練習時間」的重要性,開始內省的時間。他們在老鼠處在迷宮中及脫離迷宮後,分別對牠們進行了腦掃描,實驗結果表明,當某種經歷正在進行時,即老鼠進行迷宮時,真正的學習階段是當你嘗試分辨什麼才是重要的、什麼捨棄、什麼保留時,這些發生在經歷之後,進行安靜的自省時。

04、他們的實驗表明,連接不斷反覆進入迷宮的老鼠,比進行一次迷宮後、稍事放鬆、來點小酒的老鼠,學到的少得多。經歷、享受安靜。

05、他們認為:重現可能形成一種學習記憶機制,包括學習、理解、記憶、保留,當我們思考時,我們重放素材時,更容易保留、記住之前的經歷。這告訴我們休息(練習時間,停止課程,進行內省)的重要性。

06Parker Palmer在他的教學著作《教學的勇氣》提到以下一段話:語言不是教學的唯一媒介,安靜同樣可以進行教育。安靜讓我們有機會反省我們所說所聞。在真正的教育中,安靜為學生進行內省提供可靠的環境,是一種最深層次的學習媒介。而安靜恰恰是我們文化所缺失的。《萬里任禪遊》作者Robert M Pirsig寫過另一本書《尋找萊拉》,這本書是對印第安人的人類學研究,將他們的文化與美國傳承的歐洲文化進行對比,兩種文化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印第安人崇尚安靜,他發現和印第安人坐在一起,他們圍坐在篝火邊兩三個小時,一句話也沒說,只是坐在那裡,看著對方,微笑,享受美好時光,內省,就這樣幾個小時。他指出,在我們文化中沉默,讓人不適,我們試圖打破沉默。這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差異,我們為缺乏安靜付出了代價,其中涉及了戀愛、美德與道德,以及快樂與幸福感。

07、下面介紹一下積極心理學的背景,他如何誕生,這門課如何誕生。從很多方面來說,積極心理學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物和衍生,人本主義心理學本質上是,對當時各種心理學派系的不同意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稱之為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為什麼是「第三勢力」?第一勢力是「行為主義」;第二勢力是「精神分析學」;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對前兩者的異議出現。

08、首先是對行為主義的異議,行為主義認為人的主體性,認為人是一個行為的集合,如同被擊打而四處滾動的撞球,被增強、獎懲驅動。而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我們不只是被擊打的撞球,我們有精神、有靈魂,我們有重要的認知與思想,不能只靠行為觀察、改善人生。

09、然後是第二勢力的精神分析學,精神分析學主要通過潛意識分析,它決定你的理解,決定如何改善生活,還有防衛機制、人類本能論、神經官能症(neurosis),如果你理解這些黑暗勢力,就能更好地處理生活,了解並改善生活品質。但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類不止如此,不僅僅是生理本能,不僅僅是神經官能症,不僅僅是牛頓學說世界裡的撞球,我們要重視人的本質,給予人更多的自尊和自由。

10、但有一個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缺少嚴謹的方法論,但它引入了許多精彩的理念,對於幸福感的研究、樂觀主義的研究、善良、道德、美德、愛、兩性關係、巔峰體驗、自我實現、移情……這些概念都會在課程中探討。

11、它(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認識論並不嚴謹,如何形成理念、如何學習。所以在很多方面不完全,但大部分成為了自助運動(self-hearth movement)。有趣、有益、重要的理念,意圖當然是好的,但就某種程度上,缺乏學術嚴謹性,所以它在學術上影響很小,所以很少有大學開設人本主義心理學,幾乎沒有,所以本質上成為了新紀元(New Age)運動。但是,我們很快會了解到人本主義心理學孕育了積極心理學。

12、祖父祖母級的學者:
Abraham Maslow,他在1954年提出人本主義心理學,寫了一章〈為了積極心理學〉,其中提到我們需要研究:善良、美德、快樂與樂觀,可以說這是超前於他那個時代的。

Karen Horney,她最初是精神分析學者,學習佛洛伊德的理論,意識到佛洛伊德過於注重消極面:神經官能症、精神病,她認為還必須關注影想人類生命體的東西,我們需要研究、培養那些好的品質,因為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反而向人本主義靠近了,並由此產生了積極心理學。

Aaron Antonovsky,提出了關注健康的理念,引進了新觀念,他個人創造的新詞:「salutogenesis」(健康本源學:健康的起源),由兩部分組成saluto健康,genesis起源,這是病理學常規模型的替代模型。也就是說 除了研究病理學,無論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還需要研究健康的起源,這也是預防醫學關注的,這在1970年代是一個全新的理念。

13、父輩級的學者:
Martin Seligman,被認為是積極心理學之父,與一群學者在1998年確立此一領域。和Maslow一樣,也是美國心理協會會長,他任職期間的首要任務,是實現兩個目標:
第一,讓學院式心理學變得通俗,也就是說連接起象牙塔與普羅大眾。
第二,引進一個積極的心理學,需要著眼於有用的東西,而不僅僅是研究抑鬱、焦慮、精神分裂、神經官能症,還需要關注愛、兩性關係、自尊、動機、恢復(resilience)及幸福感。他提出了這些理念,從那時起便蓬勃發展起來。

Philip Stone

14、這門課不光是傳授信息,而且是關於如何變形(transformation),如今大多數的教育都只是傳達信息。什麼是「信息」?比如有一個容器(form),也就是我們的思想。信息就是接收數據、接收科學、接收信息,儲存到容器裡,等容器填滿了,我們就畢業了,信息越多越好。

15、這還不夠!因為信息無法決定我們的幸福感、我們的成功、自尊、動機層次(motivational level
、兩性關係及其品質。光有信息還不夠,變形(transformation)則是把容器(form)的形狀改變,「trans」即是改變,「form」即形狀,改變形狀,這就是變形。

16、接收信息、關注信息本身是不夠的。聽聽這個例子:你去參加運動會,目標是進入前三名,獲得獎牌,但是只獲得第八名,你會如何分析、如何解讀?太糟糕了,我徹底失敗了,你灰心喪志、感到無力。但從另一角度看,同樣的比賽,你期望獲得前三,但只得到第八,你可以解讀為「我學到了什麼?我還需要更努力地訓練」,你會更有動力,從經驗中學習。也就是說,同樣的客觀信息:「我是第八名,我目標前三」,同樣的信息,截然不同的解讀,一個認為是災難,另一個則當成機遇;一個讓人失去動力,一個增加動力。

17、還有一個很普遍的例子,世界各地很多人似乎擁有了一切,人生順利、生活富足,但仍舊不快樂;而另一些人擁有的不多,但從未中斷、從未停止享受人生。還有相反的情況,擁有一切的人,充滿感恩、享受生活,生活窘迫的人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18、也就是說,重要的不僅僅是獲得了什麼信息,還有是何形狀,如何解讀、如何理解、關注的重點,這就是由容器的形狀所決定的。這是我在本科生階段所認識到的,表面上課,我擁有了一切,體育運動、學術、社交都很成功,但我對生命的理解、關注和解讀並不正面,我不快樂。

19、通常解讀比信息更重要,快樂由我們的精神狀態而定,而不是社會地位或銀行存款。所以需要變形,這對建立幸福感來說很重要。

20、所以我們在實際操作時,不會傳達過多信息方面的東西,而是挖掘更多東西,不是聯想意義上的,而是學術意義上的,也就是說,我們要挖掘自身潛能,這種潛能一直存在,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或者被其他東西掩蓋了,我們要發現利用它,以便關注它,以便理解它。

21、比如米開朗基羅,曾經有一個記者問米開朗基羅:
「您是如何創造出《大衛》這件巨作的?」
「很簡單,我去了趟採石場,看見一塊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衛,我只要鑿去多餘的石頭,只留下有用的,大衛就誕生了。」

22、鑿去多餘的石塊,也就是擺脫限制、阻礙,或者對失敗的恐懼,這些東西在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但如今卻出現在我們大多數人身上,要鑿除削弱、傷害我們的完美主義,鑿除勝利的能力,因為我們可能害怕勝利,可能對生命中一些東西感到內疚,這些都會反過來限制我們。也許甚至還要鑿除兩性關係中的限制,這些就是本課程中主要的內容。

23、「做減法比做加法讓靈魂成長得更快」,包括除去那些阻礙我們發揮潛能的限制,因為我們的潛能是天生的,無論是上帝的賜與或是進化產生的,但是漸漸地受到外部文化壓力,像多餘的石料一樣,把我們禁錮起來了。

24、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即信息(knowledge is about information),道即變形(wisdom is about transformation

25、能夠給讀者傳授些積極心理學建議嗎?於是我談到了一些熱門話題:感恩、體育鍛鍊、花時間經營愛情、休息、簡化。記者打斷了我說:那些事情的重要性,我明白,但這些我們的讀者都已經知道了,我想要的是積極心理學造成轟動的因素,能讓我意外的東西,能否告訴我們的讀者?

26、我想了一下這個問題,然後意識到根本沒有什麼驚奇可言,所謂的轟動之處就是沒有轟動之處,因為沒有經過轉變,快速見效的說法都是國王的新衣,是不存在的,是過高的承諾和過低的兌現。生活、令人滿意的生活、豐富的生活包括了起起落落,包括了痛苦和再次振作,包括了失敗和再次奮鬥,它包括了成功和慶祝成功,勝利和失敗、起起和落落,而不是關乎一個秘密,一個能讓人過上幸福生活的令人驚奇的訣竅。

27、而你們將在本課程中學到的許多東西,都是你們之前聽說過的,也許對你來說沒有什麼新鮮的內容,在你內心深處你已經知道了,你會說這是常識,的確很多都是常識,但是伏爾泰說過「常識並非那麼平常」,特別是應用於實際。課程結束,我不想、我不期待你跑來告訴我「謝謝你教給了我這麼多新東西」,我所希望發生的是你過來跟我說「謝謝你提醒了我一些我熟知的事情」。經常提醒你們記起你們已知的東西,你們內心深處的東西,你們心中的大衛,本課程希望做到的是幫助你們鑿掉一些束縛,不論是哪一種束縛,是阻礙你認識已熟知事物的認知束縛,還是阻礙你從已熟知事物中獲取益處的情緒束縛,抑或是行為束縛。

28、「錯的不是科學的重大發現,有信息永遠比無知強,不管是什麼樣的信息和什麼樣的無知。錯在於信息背後的信念,認為信息會改變世界的信念,但它不會。」

29、外在是指信息,內在是指轉變、形態的改變。

30、教育的功能和目標、人的目標、人性的目標,只要人還是被關注的目標,從根本上是一個人的自我實現,完全成為一個人,達到人類或者是特定的某個個人能達到的最高高度。通俗點講,就是幫助一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Be all you can be.

31現在這對於你們許多人來說這種方式似乎很天真、很理想主義,並不天真,但理想主義;我們會談到和討論理想主義和保持理想主義的重要。

32、本課程不是提供關於美好生活和幸福的答案的,是關於辨識正確的問題。聖經如是說:「問過之後便有收穫」。本課程就是我認為的教育的宗旨,也就是對信息和轉變的探索,必須由一個問題開始,「探索(quest)」、「問題(question)」這兩者在詞源上有所關聯並非巧合,問題創造了現實,問題十分重要。

33Peter Drucker20世紀最重要的管理學學者)說:「在管理決策中最常見的錯誤來源,是強調找到正確答案而非正確的問題。」他說最大的錯誤是沒有問正確的問題,這也是在研究中潛在的最大錯誤,這也是在應用中最大的錯誤,沒有問正確的問題,不論是在管理組織,或是在管理我們的生活。

34、提到教育時,關注問題很重要,而不是較不重要。教育家Neil Postman曾說:「孩子進校時像問號而畢業時像句號。」我的希望是本課程培養的問號要比句號多。再一次,這是關於鑿掉多餘石頭的,因為作為孩子,我們永遠都在問問題,我們永遠都很好奇。
35、因為當你還小的時候,你的未來在上面,你所要的一切都在上面,你的生活都在上面(wait uphold upshut upclean upstay up);父母當然剛好相反,一切都在下面(just calm downslow downsit downput that down)。

36、所以孩子們的這種好奇、這種尋找、這種開放的心態是與封閉相反的。我希望在本課程中會產生這種觀念。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讓一個人可以連續發問。

37John Carter(哈佛商學院的領導管理學教授),1972年來到哈佛,做了老師並開始關注哈佛的課程,從1973年起一直關注了20MBA課程,他想盡可能收集所有關於這門課的信息,20年後,90年代初當這個研究結束時,他發現這些學生都極其成功,但在這群極其成功的哈佛MBA裡,他發現有一小部分人是格外成功的,比其他人要更成功,格外的成功。

38、為何MBA中有一小部分人格外成功,其他人也非常成功,但沒那一小組人那麼成功,不是他們的智商,智商對導致他們長期成功的因素沒有影響;不是他們在念MAB之前的出身,他們做的事和這一點關係都沒有。只有2件事會決定誰會成為格外成功的人:
第一,是那部分人真的相信自己,他們認為自己能做到,他們有目的,他們有動力,也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他們認為「我會做到,我會成功」。這是第一件事──自信。
第二,他們一直在問問題,他們一直處於好奇的狀態,他們一直在尋找、有開放的心態,想要更了解世界,他們沒有說「我現在有了MBA學位,就行了,我知道夠多了。」他們是終身的學習者,他們一直在問問題。
這兩個區別性的特質導致了格外成功和成功的人之間的差異。

39、那個指引了我的問題,不論是寫書,開是開設這門課程,還是被我所稱的「問題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能幫助自己和他人、個人、群體和社會變得更幸福?」注意這不是關於幫助我們自己和他人變得幸福,而是關於變得更幸福。

40、「Tal,你幸福嗎?」我真的無法回答那個問題,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我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幸福?是和別人比較?是不是存在一個點,超過之後就變得幸福了?幸福不是二進制的非此即彼、01、要嘛幸福要嘛不幸福,幸福存在於一個連續統一體,所以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今天是否比我15年前剛開始關注追求幸福時更幸福?」15年後我當然希望自己能比今天幸福,幸福是終身的追求,希望本課程是這種追求的一部分,但只是一部分,你們不會在課結束時幸福,希望你們能比現在幸福。

41、很多人在聽有關自尊的講座時,他們會想到「我的自尊是較強的還是較弱的」,問題是「我如何能提高我的自尊」,我健康的自尊而當然不是自戀。我怎樣才能變得幸福,那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42、達賴喇嘛:我們對文化差異的關注太多了,不是因為沒有文化差異,當然有而且很重要,但文化共同性要比差異多,而我們不應該無視這些共同性。

43、如果我是本科生,我會想上些什麼?如果我坐在這,什麼能讓我更幸福?

44、去看你自己的內心,研究你自己,越是個人的東西,越普遍。Maslow:「我們必須記住對每一個人深層本性的認識同時也是對普遍人類本性的認識。」

45、了解、研究、反思自己的人,對別人做出過分的行為、不道德的行為,會相對較少。因為當我們看到自己深層本性時,我們看到的是普遍的本性,我們所有人之間的共性,不要忽視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的普遍性。


46、它需要的努力是一種應用的努力,努力把它應用到你的生活裡,努力把行為的實際改變帶入你的生活。Peter Drucker享年94歲,在他生命的最後當他頭腦百分百清醒時,活動和參加組織活動對他來說更加困難了,於是他邀請想諮詢他問題的人、想跟他學習的人來他家,有國家總統、總理、前500大企業的CEO和他一起過週末,而星期五每一次的聚會都是這樣開始的,對每一位在場世界級的領袖,他說「星期一我不想聽到你們說這個週末有多美好,星期一我想聽到你們跟我說你們做了些什麼改變。」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十二講〉


哈佛開放式課程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ep-012
講者:Michael Sandel


第12講概要

第1部分-同性婚姻的辯論

如果正義的原則在於其所針對權利中蘊含的道德或內在價值,那我們該怎麼面對每個人對於­良善的概念都有所不同的事實?學生以激烈爭論同性婚姻是否應該合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在不討論同性戀的道德容許性或婚姻的目的之下來解決這個問題嗎?

第2部分-良好生活

Sandel認為,政府在困難的道德問題上不能保持中立,例如同性婚姻和墮胎,並詢問­為什麼我們不該以同樣的道德和宗教信念商討所有議題-包括經濟及與公民切身相關之事。­Michael Sandel教授在最後一堂課中,強而有力的提出了一個攸關公眾利益的政治新觀點。參­與而不是迴避我們同胞的道德信念可能是尋求公正社會最好的方式。

(翻譯:朱學恆)


Michael Sandel是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自1980年起於哈佛大學教導政治哲學。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11種外國語言,演講主題包括民主、自由主義、生物倫理、全球化和正義。




檔案下載及全文記錄,請到MyOOPS開放式課程


http://www.myoops.org/main.php?act=course&id=2258

英文字幕下載:
http://www.shooter.cn/xml/sub/133/133600.xml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十一講〉


哈佛開放式課程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ep-011
講者:Michael Sandel

第11講概要

第1部分-社群的主張

社群主義認為,除了自願和對人類普及的責任以外,我們也有成員、團結和忠誠的義務。這­些義務不一定以同意為基礎。我們從我們的家庭、城市或國家繼承我們的過去、我們的身份­。但問題是,如果我們對家庭或社群的義務,與對人類普及的義務發生衝突呢?


第2部分-我們的忠誠所在?

我們對我們同胞的虧欠比對其他國家的公民還多嗎?愛國主義是一種美德,或是對自己所屬­社群的偏見?如果我們的身份是由我們身處的特定社群所定義,那普及的人權會是什麼?

(翻譯:朱學恆)


Michael Sandel是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自1980年起於哈佛大學教導政治哲學。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11種外國語言,演講主題包括民主、自由主義、生物倫理、全球化和正義。




檔案下載及全文記錄,請到MyOOPS開放式課程


http://www.myoops.org/main.php?act=course&id=2258

英文字幕下載:
http://www.shooter.cn/xml/sub/133/133600.xml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十講〉


哈佛開放式課程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ep-010
講者:Michael Sandel

第10講概要:

第1部分-好公民

亞里斯多德認為,政治的目的在於促進和培育公民的美德。城邦和政治社群的telos或­目的在於「美好的人生」。而這些對社群目的貢獻最多的公民則是最應得到獎賞的人。但我­們怎麼知道社群的目的或如何實踐?亞里斯多德的正義論導出了當代關於高爾夫球的爭論。­Sandel介紹了Casey Martin案例,他是一位有殘疾的高爾夫球選手,控告職業高爾夫聯盟(PGA)拒絕­他在PGA巡迴賽中使用高爾夫球車的請求。這個案例引發了一場關於高爾夫球賽目的為何­之爭論,以及在比賽中高爾夫球選手「步行穿越球場」的能力是否是不可或缺的。


第2部分-自由與適才適所的爭論

亞里斯多德如何闡述個人權利和自由選擇這個議題?如果我們的社會角色是由我們最適合擔­任什麼來決定,這是否排除了個人選擇?如果我最適合做一種工作,但我想做的是另一種呢­?在這堂講座中,Sandel提出其中一個對亞里斯多德自由觀點最明顯的反對理由-他­對奴隸制度的辯護,認為奴隸是適合某些人的社會角色。學生們討論了其他反對亞里斯多德­理論的意見,爭論他的哲學是否過度限制了個人自由。

(翻譯:朱學恆)

Michael Sandel是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自1980年起於哈佛大學教導政治哲學。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11種外國語言,演講主題包括民主、自由主義、生物倫理、全球化和正義。



檔案下載及全文記錄,請到MyOOPS開放式課程


http://www.myoops.org/main.php?act=course&id=2258


英文字幕下載:
http://www.shooter.cn/xml/sub/133/133600.xml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九講〉


哈佛開放式課程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ep-09
講者:Michael Sandel

第9講概要:

第1部分-積極平權的討論

Sandel介紹了1996年的法律案例,一位名叫Cheryl Hopwood的白人女子被拒絕進入德州大學法學院就讀,即使她分數和考試成績都比一­些獲得錄取的少數族裔還高。Hopwood向法院提出控訴,認為學校的積極平權政策侵­犯了她的權利。學生們對贊成或反對積極平權的作法進行討論。我們是否應該試著將種族納­入入學考量而導正教育背景的不公平?我們是否應該對歷史的不公,如奴隸制和種族隔離做­補償?這個討論贊成推廣多樣性是正當的嗎?它如何評估以下論點:一個學生的努力和成就­應該比那些他或她無法控制的隨機因素重要嗎?當一所大學設定的任務是增加多樣性,那麼­拒絕一位白人入學是侵犯了他的權利嗎?


第2部分-目標是什麼?

Sandel介紹亞理斯多德和他的正義論。亞理斯多德不同意Rawls和Kant的看­法。他認為,正義是給予人們應得的,罪有應得或是利有應得。當考慮到分配時,亞理斯多­德認為必須考慮目標、終點及分配的事物。例如,最好的笛子應該給最好的吹笛手。而最高­的政治職位應該給那些擁有最佳判斷力和最崇高公民美德的人。對亞理斯多德來說,所謂的­正義是找出一個人的道德以及他們合適的角色,並給予他們應得的判斷。


(翻譯:朱學恆)


Michael Sandel是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自1980年起於哈佛大學教導政治哲學。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11種外國語言,演講主題包括民主、自由主義、生物倫理、全球化和正義。



檔案下載及全文記錄,請到MyOOPS開放式課程

http://www.myoops.org/main.php?act=course&id=2258

英文字幕下載:
http://www.shooter.cn/xml/sub/133/133600.xml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八講〉


哈佛開放式課程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ep-08
講者:Michael Sandel

第8講概要

第1部分-什麼是公平的起點?
Rawls認為,即使菁英制度-一個獎勵努力的分配系統-對於公平競賽的理念也延伸的­不夠遠,因為擁有天賦的人總是會獲得成功。此 外,Rawls說,天賦也不值得被獎賞,因為他們的成功往往取決於如出生順序等隨機要­素。Sandel為了表達Rawls的觀點,請家中排行老大的學生舉 手。


第2部分-什麼是我們應得的?
Sandel探討了現代社會中薪資差異的公平性。他比較了前最高法院法官Sandra Day O'Connor(20萬美元)與法庭實境節目主持人Judy法官(2,500萬美元­)的薪水。Sandel問,這是否公平?根據John Rawls的說法,這並不公平。


(翻譯:朱學恆)




Michael Sandel是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自1980年起於哈佛大學教導政治哲學。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11種外國語言,演講主題包括民主、自由主義、生物倫理、全球化和正義。




檔案下載及全文記錄,請到MyOOPS開放式課程
http://www.myoops.org/main.php?act=course&id=2258

英文字幕下載:
http://www.shooter.cn/xml/sub/133/133600.xml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七講〉


哈佛開放式課程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ep-07
講者:Michael Sandel



第7講概要

第1部分-說謊案例的討論
Immanuel Kant認為說謊,即使是善意的謊言,也違背了自我尊嚴。Sandel教授要求學生以­假設情況來測試Kant的理論:如果你朋友躲在你家,一位意圖殺死你朋友的人來到你家­門口,問你他在哪裡,這種情況下,說謊是錯誤的嗎?並以這段討論帶出一段近期最著名的­、規避事實案例的影片剪輯:柯林頓總統談論他與陸文斯基的關係。

第2部分-契約的強制力
Sandel介紹了當代哲學家John Rawls,他認為一套公平的原則是,如果我們必須共同為我們的社會規範做選擇,在大­家都有公平協商能力的情況下,我們都同意的規範。


(翻譯:朱學恆)




Michael Sandel是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自1980年起於哈佛大學教導政治哲學。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11種外國語言,演講主題包括民主、自由主義、生物倫理、全球化和正義。




檔案下載及全文記錄,請到MyOOPS開放式課程
http://www.myoops.org/main.php?act=course&id=2258

---------------
關於片中所提到的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緋聞案,補充說明如下:

(1)陸文斯基事件

1998年,柯林頓同白宮女實習生莫妮卡·萊溫斯基的性醜聞被曝光,受到司法部門調查­。共和黨並在國會提出了彈劾議案,但定罪未獲通過。

柯林頓一開始否認跟萊溫斯基有染。在公開的場合以及宣誓作證的情況下他都斬釘截鐵的宣­稱自己和萊溫斯基沒有性關係。但是錄音帶以及萊溫斯基的詳細日記迫使她把事實合盤托出­,而萊溫斯基所提供的證據又證明總統說了謊。最關鍵的證據是一件沾有總統精液的藍色洋­裝,萊溫斯基原想把它留作紀念,沒想到卻留下了總統的DNA證據。當化驗結果出爐,總­統不得不對全國發表講話,向人民道歉,承認自己和萊溫斯基有不正當的交往。

共和黨人對他提出了彈劾。柯林頓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被彈劾的總統。按照美國憲法規定­,對總統的控罪在參議院進行審判,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威廉·倫奎斯特擔任法官,全部參­議員作為陪審團,眾議院則派出十五名眾議員擔任檢察官。結果是,投贊成票的參議員甚至­沒有過半數;總統的控罪不成立。整個事件才終於落幕。

(2)陸文斯基評價柯林頓的自傳《我的生活》說:「他本來可以在書中說實話,但他沒有­這樣做。他是一個歷史修正主義者,是一個撒謊的人。」


查閱維基的"比爾‧柯林頓",以及"蒙妮卡·陸文斯基",即可看到上述內容.

英文字幕下載:
http://www.shooter.cn/xml/sub/133/133600.xml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六講〉


哈佛開放式課程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ep-06
講者:Michael Sandel



第6講概要:

第1部分-思考你的動機

Sandel教授介紹了Immanuel Kant,一位難以理解卻深具影響力的哲學家。Kant反對功利主義。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基本責任和權利,那是凌駕於最大利益之上的。康德不同意道德是計算的結­果這個觀念。當我們憑藉責任感而行動-做一些事,只是因為它是正確的-只有這樣我們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Kant舉了一個例子,商店主人錯過少找客人零錢的機會,只因為­如果有其他客人發現,他的生意可能會減少。根據Kant的說法,商店主人的行為並沒有­道德價值,因為他做了正確的事,卻是因為錯誤的理由。


第2部分-道德的最高原則

Immanuel Kant說,當我們的行為具有道德價值時,這個道德價值就是我們超越自身利益與喜好,­憑藉責任感而行動的能力。Sandel講述了一個真實故事,一位十三歲的男孩贏得了拼­字比賽,但隨後向評審承認,他事實上拼錯了最後一個字。用這個故事及其他例子,San­del解釋了Kant決定一個行為在道德上是否正確的測試:確定在我們行為中所體現的­原則,然後問這個原則是否能成為一個普世規範,讓每個人都能遵守。

 Michael Sandel是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自1980年起於哈佛大學教導政治哲學。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11種外國語言,演講主題包括民主、自由主義、生物倫理、全球化和正義。



(翻譯:朱學恆)




檔案下載及全文記錄,請到MyOOPS開放式課程


http://www.myoops.org/main.php?act=course&id=2258

英文字幕下載:
http://www.shooter.cn/xml/sub/133/133600.xml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五講〉



第5講-正義:一場思辨之旅-Michael Sandel

哈佛開放式課程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ep-05
講者:Michael Sandel


第5講概要:

第1部分-僱用槍手?:
內戰期間,被徵召入伍的男性可選擇花錢雇人來代替他上戰場。許多學生說,他們發現這種­政策不公正,認為讓富裕者藉由付費給社會階層較低的公民代替他們上戰場,來避免從軍及­冒生命危險,這是不公平的。這引發課堂上關於戰爭和徵兵的辯論。今日的志願從軍制度也­招致同樣的反對意見嗎?

第2部分-出售:

母親權力:Sandel教授探討了與生育權利有關的自由市場交易原則。Sandel以­一個卵子和精子捐贈業務的幽默討論開始。然後介紹「嬰兒M」案例-一個引發令人兩難問­題的著名法律論戰,「誰擁有寶寶?」學生辯論知情同意的屬性,出售人類生命的道德,以­及母親權利的含義。
(翻譯:朱學恆)

Michael Sandel是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自1980年起於哈佛大學教導政治哲學。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11種外國語言,演講主題包括民主、自由主義、生物倫理、全球化和正義。



檔案下載及全文記錄,請到MyOOPS開放式課程
http://www.myoops.org/main.php?act=course&id=2258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四講〉



哈佛開放式課程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ep-04
講者:Michael Sandel

第4講概要:

第1部分
這片土地是我的:哲學家John Locke認為,個體有一定的權利-即天賦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權-這是人類在「自然狀­況」下,即政府和法律創造前就被賦予的。根據Locke所說,我們擁有的自然權利受到­自然規範限制,因此既不能夠被放棄,也不能夠從他人身上被剝奪。


第2部分
合意的成年人:如果我們都有不可剝奪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權,政府怎能僅依多數表達的共­識來執行稅法?難道這不算未經同意剝奪某些人的財產?Locke的回應是,當我們選擇­生活在一個社會,我們就「默許」遵守多數決的稅法。

(翻譯:朱學恆)


Michael Sandel是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自1980年起於哈佛大學教導政治哲學。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11種外國語言,演講主題包括民主、自由主義、生物倫理、全球化和正義。




檔案下載及全文記錄,請到MyOOPS開放式課程
http://www.myoops.org/main.php?act=course&id=2258

英文字幕下載:
http://www.shooter.cn/xml/sub/133/133600.xml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三講〉



哈佛開放式課程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ep-03
講者:Michael Sandel

第3講概要:
第1部分-自由選擇:
Sandel幽默的以Bill Gates和Michael Jordan為例,介紹了自由意志論者認為重分配稅收政策-即透過向富人徵稅而將財富­分配給窮人-就如同強制勞動一樣。


第2部分-誰擁有我?
學生們首先討論支持重分配稅收政策的論點。如果你生活在一個有累進稅制系統的社會,不­是有義務繳稅嗎?許多富人不往往是因為運氣或家族財產而致富嗎?
一組被稱為「自由意志論者隊」的學生,自願捍衛自由意志哲學論點,挺身與這些反對意見­辯駁。

(翻譯:朱學恆)


Michael Sandel是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自1980年起於哈佛大學教導政治哲學。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11種外國語言,演講主題包括民主、自由主義、生物倫理、全球化和正義。


檔案下載及全文記錄,請到MyOOPS開放式課程
http://www.myoops.org/main.php?act=course&id=2258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二講〉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2講
主講人:Michael Sandel


第二講概要:
第1部分-為生命訂價:
Sandel提出了一些當代案例中將人類生命訂價的損益分析。­這些案例引起一些對於尋求「最大數量最大利益」之功利主義邏輯的反對意見。是否有可能­累積所有價值並轉換成金錢估價來比較?


第2部分-如何衡量快樂:
Sandel介紹了功利主義哲學家J. S. Mill,他主張尋求「最大數量最大利益」可兼容保護個體權利,並在此功利主義中納入­崇高和低下快樂之間的差異。Sandel藉由播放三段類型差異頗大的通俗娛樂短片來測­試這個理論: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實境秀《誰敢來挑戰》及辛普森家族。

(翻譯:朱學恆)


Michael Sandel是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自1980年起於哈佛大學教導政治哲學。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11種外國語言,演講主題包括民主、自由主義、生物倫理、全球化和正義。


檔案下載及全文記錄,請到MyOOPS開放式課程
http://www.myoops.org/main.php?act=course&id=2258

英文字幕下載:
http://www.shooter.cn/xml/sub/133/133600.xml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一講〉



哈佛開放式課程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ep-01.
講者:Michael Sandel

第一講概要:
第1部分-謀殺的道德層面:如果你必需在這兩種情況中作選擇
(1)殺害­一人而挽救其他五人的生命
(2)什麼也不做,即使你知道這樣這五個人就會在你的眼前死去
你會怎麼做?什麼才是­正確的做法?Michael Sandel教授用這個假設的狀況,開始他的道德推理課程。


第2部分-吃人肉的案例:
Sandel以一個十九世紀著名的四個船難船員法律案例,介­紹功利主義哲學家Jeremy Bentham的理論。在海上漂流十九天後,船長決定殺死他們當中最孱弱的打雜少年,­這樣他們就得以賴他的血肉維生。

(翻譯:朱學恆)

Michael Sandel是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自1980年起於哈佛大學教導政治哲學。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11種外國語言,演講主題包括民主、自由主義、生物倫理、全球化和正義。


檔案下載及全文記錄,請到MyOOPS開放式課程
http://www.myoops.org/main.php?act=course&id=2258

英文字幕下載:
http://www.shooter.cn/xml/sub/133/133600.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