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音訊檔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rgxMObcr0GWDh3endoZEVVTDA/view?usp=sharing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唐 ‧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賞析〉文.陳竹月

本詩作者李白是一位震古鑠今的大詩人,他曾胸懷壯志,憑著猶如天上仙人般的文采,果然名動京華,讓唐玄宗請入宮中,擔任翰林供奉一職,陪侍在側,令人艷羨萬分。

然而一旦落入凡間,仙人也要入境隨俗,李白卻絲毫不改豪放率真的本性。杜甫就在詩中描述他:「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在詩興盎然之際,李白狂放的行徑不免引來小人妒恨,遂令愛才的天子也漸漸疏遠了他。在讒言冷落之下,李白只有上書要求返鄉,於是玄宗便賜金放還。在他漫無居所的浪遊十年之後,唐玄宗天寶十二年,五十三歲的李白來到安徽宣州。眼看大唐國勢日漸下滑,朝政在權臣楊國忠手中迅速敗壞,再如何超然世外的李白,也難掩生悲憤失意。

這天,他為族人李雲(擔任翰林校書)餞別,席設南齊詩人謝朓(音ㄊㄧㄠˋ;tiao4)所築的樓中。

李白十分心儀這位三百年前詩作清麗卻命運不幸,捲入當朝政爭,三十六歲就冤死獄中的詩人,曾言︰「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北風)颯颯吹飛雨」。如今為族叔李雲餞別,親臨其地,美酒當前,詩興勃發,就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無數個昨日已棄我而去,再也無可挽留。然而今日的煩憂也從無稍減,仍舊煩亂我心。」

起首四句就是十一字串成的長句,打破七言規律,似乎李白心裡有無限憂憤,不吐不快。人生在世,雖然清楚「往者已矣,來者可追」,但當下抑鬱排山倒海而來,又要如何排遣呢?但李白終究是李白,話語一轉,又是一番明淨天地: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然而在此高樓為族人餞別,一行秋雁行過天邊,美酒當前,清景無限,何妨即時行樂,開懷暢飲呢?」

在苦多於樂的生命中,李白仍舊不改昂揚的態度,高樓餞別中,面對萬里長風,秋雁高飛,豪情油然而生。兩人對飲,作詩飲酒,文采煥發,好不精采,他稱讚李雲的文風有如漢朝末年曹操與建安七子等人作品的「建安風骨」註,而自己應和的詩也毫不遜色,他以最傾心的詩人謝朓(小謝)自比。因此而有了下兩句: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身在翰林,素有『蓬萊』美稱的校書郎李雲詩文剛健清新,有如漢朝末年亂世中的詩人慷慨激昂。我李白也不遑多讓,與其唱和的詩文猶如當年南齊詩人謝朓一般的清新秀逸。」

兩人都能在文學美好的境界中與古人交遊,眼前汙濁的時局、政爭與煩憂彷彿在這片刻的歡樂中消失了。所以他說: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我們兩人都有絕佳的才情與壯懷,似乎能飛渡青天,一攬那高潔的明月。」

皎皎明月象徵一塵不染的天上人間,俗世紛擾險惡,哪裡是純真者可以久留的呢?但攬月終究只是可望不可及的夢想,那就面對這愁多於喜的人間吧。然而,這愁豈是凡人所能承受?遂引發了下兩句: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憂愁難以化解,就比如想用刀刃切斷水流,滿腹哀愁依舊像一江春水向東流。而想要借酒消愁,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只有愁上加愁啊。」

「人生在世是這樣的不稱心,明天就解了髮髻、披散著頭髮,就著一葉小舟,任意飄盪在這江海之中吧!」

在悲憤身世與國難當前的愁懷下,這兩句結語,就是李白對於人生無常與自己命運結局的最後期待了。

面對著人世種種不如意,李白仍然有著無可救藥的豪氣萬千,想要踩著滔滔江浪,自由揮灑熱情,但竟連這樣卑微的願望也無法實現。

詩成三年後,安史之亂席捲中原,起初李白依附永王璘,想要殺敵報國,想不到永王卻意圖叛變,觸怒唐肅宗,事敗後,李白也遭下獄與流放。雖然五十九歲遇赦,但三年後就驟爾逝世。

究其一生,李白嚮往自由揮灑的豪情人生,似乎未得到相等的對待。三百多年後,蘇東坡在《臨江仙》詞末寫著:「小舟從此逝,江海度餘生」,與李白有同樣的感概,這似乎是所有的文學家,對多舛命運的同一體悟吧。

註︰
漢朝末年,獻帝被挾持,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卻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歷程,以曹操曹丕父子為開創者,後有建安七子繼承。他們用漢朝樂府的形式、內容則偏重民間對政治的看法或生活現實面,類似民歌式的內容,內容多很大器,語氣激昂,被稱為「建安風骨」。

祕書省與蓬萊有何關係?

當日餞別的貴客李雲,擔任祕書省校書郎一職,所以李白就稱他的文章為「蓬萊文章」。為什麼一個管理國家文書典籍的部門-祕書省-會與傳說中的道家仙山有關呢?從漢代以來,皆稱國家藏書處為「東觀」(音ㄍㄨㄢˋ;guan4)或海中仙山「蓬萊」。道觀為道家修煉的寺廟,一方面是因為據說道家始祖老子曾為周朝管理國家典籍的藏書吏,所以日後就以道家仙味十足的名號稱之;一方面也讚賞李雲的文章高雅脫俗,不似唐代那些浮華陳腐的流行性文章,他的文章帶有漢末建安年間文風興盛、清新質樸的氣息,所以他稱李雲「蓬萊文章建安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